家乡的河这样,家乡的人也是如此。从一位普通的小镇中学教师到知名大学的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李先贤的人生经历在别人眼中颇有些传奇色彩。然而,对于他自身而言,这一切都不过是再理所应当的一件事,“不怕失败,一往无前,就一定能做到心中所想”。
从教师到学生
1987年7月,从师范学校毕业后李先贤就去了家乡广西阳朔县的一个小镇教书,此时的他还不满18岁。
小镇的生活十分安逸,却也更加容易磨灭人的斗志。然而,年轻的李先贤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最初的梦想,在这贫穷落后的乡村仍然努力地追求上进。“因为工作的时候还很年轻,而且也是因为从小就有一个梦想吧,希望长大后能成为一个有知识、有理想的人。”李先贤的声音徐徐响起,语气中听不出丝毫情绪起伏。
在小镇执教的7年,李先贤自学了大学课程,于1994年获得了在广西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攻读硕士学位的机会。
短短的一句话就概括了李先贤这7年间的经历,然而,这背后的无数奋斗和辛酸却只有他自己知晓。对于李先贤而言,那几年最困难的就是图书资料的获取。20世纪80年代后期信息获取比较落后,再加上小镇的地理位置远离城市中心,这一切都让李先贤的借书之路显得异常艰辛。
小镇没有资料,李先贤几乎跑遍了临近所有大大小小的图书馆,身处桂林市的广西师范大学便成了他的主战地,他甚至还找到了以前的同学向他们借书。在大数据盛行于当下的时代,实在很难想象当时的艰辛,而李先贤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完成了所有的自学课程。
“因为教育比较落后,从小我就已经习惯了自学,所以自学对我来说并不算困难。”在李先贤的记忆里,只有教程资料的缺乏让他印象深刻,其他问题并没给他带来任何阻碍。
而从李先贤的名字就可看出家人对他的期待,所以在这条漫长且崎岖的求学路上,令李先贤幸运的是家人一直都很支持他的决定。“从小在学校成绩也还算比较优秀,所以家人也一直对我有很大期待,知道我的理想以后对我的决定他们都很支持。”对于家人的理解和支持,李先贤也感恩在心,而让他欣慰的是求学时代也并没给家里带来太大压力和负担。“我们读书的时候不用交多少学费,后来参加工作之后又可以自己承担生活费和自学的费用,所以一直以来也没给家里造成太大压力。”
1994年9月,李先贤开始了攻读数学专业的硕士生涯,而他最早的方向其实是物理。“开始的时候我最感兴趣的是物理,但是在学物理的时候发现需要非常多的数学知识,后来在学数学的过程中又对数学挺感兴趣的,也积累了一些数学基础,所以就报考了数学研究生。”李先贤说道。
兴趣是支撑一个人事业成就的起点。对于李先贤而言,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,也是在探索人类心灵世界的秩序,使复杂的问题变得清晰和自然,享受着数学带来的美感,兴趣支撑着不知疲倦的投入,“凭着兴趣学习,累也觉得快乐”。
“我觉得自己还是挺幸运的,我的硕士导师是程福长教授和易忠教授,那时易忠教授刚从英国格拉斯哥(GLASGOW)大学数学系毕业留学归国,两位导师就带了我一个研究生,他们的专业知识非常强,又对我很是关心和照顾,对我影响很大。”李先贤强调。几年的硕士生涯,生活上李先贤早在自学时期就对广西师范大学有了一定了解,而学习上又有导师的关心和引导,这些都对他后来的工作与学习产生了重要影响。
结缘计算机
1997年9月,在获得广西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学院硕士学位后,李先贤留在了广西师范大学当讲师。然而,这仍然不是他求学的终点。
在基础数学领域钻研了数年之后,李先贤知道在这方面留给自己的空间很小,已经很难有重大突破和创新,他决定换一个与数学相关的方向。而此时正在各国间悄然兴起的计算机领域,便走进了李先贤的视野。
“那时计算机技术正处于迅速发展阶段,而互联网在国内才刚开始起步,发展的空间很大,跟数学的联系又很紧密,所以我就选择了这个方向。”李先贤说道。在广西师范大学担任了两年讲师后,他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,攻读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博士研究生。
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计算机专业非常好,我的导师怀进鹏教授也非常优秀。”李先贤介绍。怀进鹏教授长期从事软件与理论、网络化软件系统技术研究工作,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。导师怀进鹏对李先贤的影响很大,博士期间的学习也为他后来开展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“所以我后来也经常跟我的学生说,可能本科时期很重要,但硕士、博士选择合适的导师才是最重要的,直接影响你今后的学术研究方向。”谈到导师的时候李先贤说道。而从小培养的自学才能,也让他在面对一个全新的领域时丝毫没有表现出弱势。攻读博士期间,他还获得2001年度微软亚洲研究院的“微软学者”(当年中国共有14人获得)。
因为表现优异,2003年起李先贤就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(以下简称北航)计算机学院任教,并先后在北航被聘为副教授、教授和博士生导师。2006年~2008年,他还主持了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项目“基于协议计算的资源协同及安全技术”。“目前为止,这项研究对我的印象最深,因为它是从复杂系统构建中产生新的数学问题,并且通过数学分析和构筑形成一种系统构造方法,在团队的帮助下我们还开发了一个相应的应用,最后在很多系统中都起到了很大作用。”李先贤介绍。
在其他人眼中,也许李先贤的人生算得上波澜起伏,但对他而言,只要不怕失败,一往无前,就一定能做到心中所想。从数学到计算机的转变,并没有为李先贤带来任何困难,反而成了他学习计算机的基石。
项目中,他将静态的代数结构与动态的逻辑推理技术结合,提出全新的安全协议分析形式化理论及其模型-称为CPA(Cryptographic Protocol Algebra)模型,并运用于安全协议分析技术,推进了安全协议一致性、安全性归约、无限空间搜索等问题研究,设计高效的密码协议安全性分析算法,并研制了网络安全协议安全性分析系统,发现了国际上未公开的安全协议缺陷,并与国际上当时同类技术相比,显著提高分析效率。系统以及协议相关算法应用于网络安全系统的构建和评测,帮助发现系统的缺陷并完善其安全性。
2000年之后,互联网用户越来越多,特别是近十年呈爆炸式增长。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环境,所有的人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进行交流互动,然而,互联网并不能识别信息的真伪以及是否有害,例如,服务有可能是一个病毒或者恶意软件,怎么办?
“这就需要一个构建支持信任的系统,去解决在开放的环境下如何保障我们应用中交流的安全性。”李先贤介绍。2007~2009年,他又主持了国家“863”计划“分布式环境下的信任模型与保障技术研究”,便是针对互联网下由于信任引起的交互安全问题开展研究。
一路走来,李先贤并没有明确地划下目标,从物理到数学,再到计算机,只不过是按照心中所想一步步坚定地向前。对于他而言人生没有终点,每一个阶段都只是前行的阶梯。
摘自《科学中国人》 作者张欣浪